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案例
——船舶工程系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辽宁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是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成果,校企共同构建了“三双、五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对现代学徒制班进行调研,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
(一)实施背景
从2012年至2016年,教育部连续五年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提上日程,并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的颁布,推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求。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善,但产品质量不高、创新性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要想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队伍。而且随着产业升级,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岗位逐渐被淘汰,更多的岗位将需要拥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进行培养。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跟企业师傅学习,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技能,能够满足企业对学生技能的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船舶工业和海军装备产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中国制造2025》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列为大力推进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船舶制造业做强、做优。
船舶产业和海军装备高级技能型人才是船舶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集劳动、资金、技术于一体的船舶制造业强调制造过程的特点以及技能人才的自身特点和作用,决定了船舶制造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主要目标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面向修造船企业、船舶设计企业、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及船舶配套企业,培养从事船体构件加工、船体装配焊接、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质量检验、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能够胜任船舶制造与修理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完全对接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度吻合,适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
通过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建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探索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确定教师队伍结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探索实训基地建设、企业的参与度和管理机制建设。也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船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实施过程
1、招生招工一体化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在入校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后,在学校的身份是学生,在企业的身份是准员工。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依据上级自主招生的相关规定,按照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融合的原则,校企合作分工协调共同完成整个招录工作。新生入学时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实施校企联合在校培养;第三学年学生与企业以双向选择的方式签订就业协议,实施校企联合在岗培养
2、标准体系建设
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校企双主体、学生双身份、教师双聘用、共同开展择优定员、共同开发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技能培训、共同开展技能鉴定的“三双、五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托,明确专业教学标准,构建 “理论—实践—素质拓展”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制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岗位任务分析,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点,依据工作过程设置或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基础技能模块(对应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理论集训)、专项技能模块(对应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中的典型任务特训)和素质能力模块(对应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中的企业岗位轮训)。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加强实训教学模块体系化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完成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的制定。
参照船舶企业岗位分级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将学生职业技能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采用综合评分(自我评价×10%+学校教师评价×15%+企业师傅评价×15%+理论成绩×30%+实操成绩×30%)确定学员等级,并作为成绩考核、工资待遇、绩效评价等依据,以此督促学员技能提升,深入推进“能力递进、定岗分级”人才培养。
3、双导师团队建设
现代学徒制采用“双导师”制度。校企协商,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师资队伍建设协议》,确定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建设内容、资格条件、双方职责等重要建设事项;出台《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双向挂职管理办法》,明确了双向挂职锻炼、合作技术研发的激励制度,建立了灵活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并对师傅的责任和待遇,以及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政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双导师队伍夯实制度基础。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本着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能,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双导师”培育坚持校企“互聘共培”的原则。“互聘”是指学校聘用企业技术骨干作为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企业聘用学校骨干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共培”是指学校对聘用的企业技术骨干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企业对学校骨干教师的岗位技能进行培养,形成一支既能适应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评价,又能适合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升级需求的“双导师”团队,促进双方的协同创新发展。
目前,“双导师”教学团队共有教师17人,其中学校教师9人,企业师傅8人。学校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践经验,能够达到“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企业师傅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参与专业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学校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进行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学团队中,专业带头人能够带动专业建设,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引导专业始终处于国内和行业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影响力。骨干教师能够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熟练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具有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导师双向挂职锻炼。学院经常组织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岗位实践,熟悉生产要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增强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同时企业师傅也经常到学校挂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提升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
4、教学资源建设
依托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和课程目标为依据,在整体设计上要满足混合式教学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对相关学习领域课程资源进行建设,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导学案、项目实施评价考核单等。建成《船舶建造》《船舶结构与识图》等网络混合课程8门,配备与本专业相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
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校企合作建立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的“校中厂”, 有效支持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依托“校中厂”创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针对造船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生产性实训,实施真实的造船“工作任务”。实现职业训练真实化、指导人员职业化、设施设备生产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同时,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课余向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本次实训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了船舶建造综合实训车间,购买油压机校正上下模1套,完善设备功能,升级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的弧压调高系统,提高切割效率和精准度,升级32T桥式起重机的变频控制系统,使其运行平稳,可控。购买逆变焊条电弧焊机26台,全数字二氧化碳焊机20台,增加装配平台数量,实现6个船体分段同时进行装配实训。增加分组数,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训,达到提高训练技能的效果。
新增实训视频录播教学管理系统1套,该系统用于实训教学视频互动和数字化处理,满足数字化课程录制、支持实训教学的远程视频传输和双向互动,实现实训教学数字化。通过实训视频录播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不受场地束缚的沟通,实现了把理论课堂搬到实训车间,把实训车间的实作培训搬到理论课堂的教学目标。
校外实训基地
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企业紧密合作,建成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和任务书,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建立了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了学生顶岗、综合实训及就业一体化基地建设。特别依托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内业分厂和信息处,建立“厂中校”教学基地和教师工作站,利用企业场地、设施、设备、软件、技术资料等资源,进行教学性实习,实现“工学结合”。
(四)保障条件
学院牵头成立了辽宁省船舶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组建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3个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实现了“一体化”和“融合式”办学,完善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体制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建设、专兼职教学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生产性实习管理、产学研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指导。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意见,制定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专兼职教学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生产性实习、培训和技能鉴定、产学研项目开发等实施方案,教学的整个过程企业全程参与。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运行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船舶特色专业办学优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引入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适应教学要求的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覆盖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将教学质量评价与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以此确保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落到实处。
(五)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断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深化工学结合,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船舶工业培养了大批急需合格人才,近5年来,学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得到社会认可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学院与企业共同建设的课程《船舶CAD/CAM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本专业成为国家骨干专业、省品牌专业和省优秀教学团队,实训基地为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催生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与企业合作编写的2部教材成为国家规划教材;近年来撰写了二十余篇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理论造诣和应用价值的教学和科研论文,在职业与教育、舰船科学技术等著名刊物上公开发表;主持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课题、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研课题多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项。学生参加挑战杯等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受到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肯定和赞扬。
图1 李荣军书记为陈宝生部长介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情况
图2 李荣军书记为陈宝生部长介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情况
图3 陈宝生部长向工人师傅了解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
图4 陈宝生部长离开车间